他們是來自南京的高一娃:徐懿 高睿泉 尤藝霖 徐海珂。他們在綿陽南山中學舉行的2016全國青少年信息學競賽中(NOI2016),獲得金牌并進入國家集訓隊,直接保送清華大學!
徐懿、高睿泉、尤藝霖和徐海珂都是從小就開始學習信息學。“身經百戰”經歷過大大小小多項信息學競賽,逐漸練就了“強心臟”。不僅獨立在外參賽不會慌張,團隊的同學之間還能做到互相照顧。
據了解,北京東路小學畢業的高睿泉,因為對編程感興趣,從小學四五年級就開始學習編程,一路堅持到高中,最終被選拔進入江蘇省省隊,參加了這次的比賽。高一就獲得清華大學保送資格,讓很多人羨慕,高睿泉自然很高興,但并沒有過于放松。“只要順利完成高中學業,不用參加高考,就能上清華大學的計算機專業,最近我正在學一些計算機的新知識,也提前學習一點大學的內容。”他說。
學校計算機教師、信息學競賽教練李曙介紹:高睿泉的比較嚴謹;尤藝霖寫的代碼博采眾長;徐懿寫的代碼看上去飄逸、瀟灑,卻很穩固;徐海珂的代碼在分布、規劃上思路十分嚴密……。他提醒,一般學生都是從小學開始學習編程,一直堅持到高中,這看的并不是所謂的天賦,而是首先要在學習中解決問題、獲得成就、找到興趣。最好小學有這樣的氛圍,其次也要有毅力。
信息學一直以來都給外界留下了“枯燥”的印象,每天和一堆代碼打交道,學信息學的孩子想必“憋悶”到不行,但在丁力煌等5位同學眼里,學習信息學的動力完全“發自內心”
尤其是丁力煌,在去年12月,他就已經順利叩開了數學國家集訓隊的大門,并且成功保送北京大學。這也意味著他其實完全不用通過信息學競賽的獲獎來實現自己的保送目標。但丁力煌鉆研起信息學賽題依然“廢寢忘食”,“他太愛信息競賽了,有時候跟別的隊友在線上討論到晚上十一二點都不睡覺。”盡管兒子被數學和信息學兩個項目的國家隊“收編”,但丁媽媽至今聊起兒子的學習依然透著滿意的“無奈”。
李老師介紹說,作為五大類學科競賽之一,信息學要求參賽選手學習算法與程序設計,考察學生把一個現實問題轉變成抽象模型的能力,并用程序來實現這個模型從而解決問題。這個競賽是中國計算機學會聯合多所高校計算機系組織的,面向高中學生,但清華和北大也要初中生,所以很多初中生也能參加比賽,也能被清華北大提前簽約。據了解,因為以往保送的學生進入高校后發展都比較好,所以各高校都很重視這個比賽,特別是清華北大,不只是全國前50名學生全部要了,其他優秀選手也能簽約降分錄取。
高中生活似乎“高枕無憂”了,但5位“金牌選手”卻依然“閑不住”。這個暑假,他們紛紛“轉型”當起了學弟學妹們的“小老師”,繼續“發光發熱”。信息學和數學學得同樣出色的丁力煌給同學們上起了競賽課,講起了“信息學中的數學”;徐懿給老師當起了助手,在家幫老師出起了考試題,“給學弟學妹們上課的同時,我也要開始準備大學生活了。”
“大學課程要學,信息學也要繼續堅持。”尤藝霖還有著自己的打算,“我的英語稍微弱一些,這個假期還打算補補英語。”